加入收藏

欢迎加入中国书画名人榜! 欢迎对我们的网站提出宝贵建议!

首  页 视频专栏 嘉宾访谈 名家寄语 理事顾问 组织机构 文房四宝 网上展览
论水墨艺术的“惝恍”之境

论水墨艺术的“惝恍”之境

 
    大体说来,中国水墨艺术不外乎以下三种思想母题的折射,即:儒家的中正醇厚、道家的逍遥飘逸、佛家的枯槁寂静。而以反映个体心性为主的写意画,往往呈现出“反传统、非道统”的艺术主张,其画境的语言构成非儒非道亦非佛,为了突显自我精神,向以彰扬“醉境”或“梦境”旨归,追求似醉非醉、似梦非梦,如希腊“酒神精神”般的大化境界,无以名之,强曰之 “惝恍”之境。
    这种“惝恍”之境表现在画法上,就是推崇“运以虚和,出之妍雅,穠纤得中,灵气惝恍,愈浅淡愈见穠厚,所谓绚烂之极,仍归自然,画法之一变也”。(恽寿平《瓯香馆画跋》)
    中国画多以水墨为主,因为水墨如烟云,近于无色,似有若无,最能表现道(气),因而也最能表现写意的精神:“画道之中,水墨最为上。肇自然之性,成造化之功。”  (王维《山水诀》)中国水墨艺术的底层美学基础,实则是道家哲学。“道之所存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。恍兮惚兮,其中有象”道家的天人观和美学观其实是一致的,故修练者的最高诀窍,就是要在窈兮冥兮中“知其白守其黑”,这里的“知其白守其黑”,是道,亦是画理。画家只有明白此理,才能“俱道适往,著手成春”。
    从创作动机上分析,写意画更能体现作者的个性:“今夫积年月之研究,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,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,一旦表诸文字、绘画、雕刻之上,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,而此时之快乐,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也。”  王国维;《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》
    约略说来,水墨艺术历来存在的“以形写神”与“以神写形”之争,其实就是对“画境”的美学属性之争——盖前者无非强调“物境”,后者则强调“心境”。中间虽然有立意之差别,但都认为绘画虽应以自然界存在的物象为创作源泉,不应刻意追求形似,要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,以形似之外求其境界,把自然物象当作寄兴写意抒发性灵的依托物。
    中国画的“物境”与“心境”主张皆有所失,前者往往落窠于“以物役心”,后者又常因过分强调“以心御物”而忽略现实,这可能是因为:写意水墨的“化境”,不但是作品的审美要求,也是对作者的审美要求,作者的内在心性,必须通过创作表现在具体的作品中,这就要求作者有深涵的内在修炼和相宜的表现手段。
    盖写意花鸟之形既不是画家主观杜撰出来的非目所知的“抽象”,也不是众目睽睽下的“具象”,它是作者倾心为主的“意象”、是从具象中抽象出来的不同于表象的形象,故要求做到笔墨高度简约概括,笔不到而意到,笔不恭而心恭,笔不周而意周,正所谓“远引若至,临之已非”……
    作为审美的“意象”是“不可名言之理,不可施见之事,不可经达之情”。这就要求写意画作者在创作中要更多地关注画面的形而上学语境:“幽渺以为理,想象以为事,惝恍以为情。”如此“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”  (叶燮《原诗.内篇》)。
    甘庆琼的写意花鸟画,虽未臻“妙悟自然、离形去智”的古画逸品之化境,然在他而言,对“笔墨”与“美”之间己难能可贵地存在着应激性关联。他不仅讲究形式美,更要求表现物象的精神象征,既不同于自然真实,又不失自然真实之神韵,所谓神韵,是以神取形、以意舍形的,是“超以象外,得其寰中。犹之惠风,荏苒在衣”之惝恍。其实,甘庆琼的随意
挥洒本身就有着的“惝恍”的特点,他注重水墨线条的运用,画面上的线条流畅、或凝重、或苍劲、或丰韵,干湿浓淡的灵活运用,富于变化。故得于心,应于手,孤姿绝状,触毫而出,气交冲漠,与神为友……这种随意性,我们却不可称其为“即兴创作”,实际上,写意花鸟虽妙在“意”而不在“形”,但“意”不能完全弃“形”而求之,而应在“形”以及与之相应的笔墨语言中加以表达。如果把“形”与“意”完全对立起来,一味求“意”而弃“形”,写意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则易流于空洞和概念。
    这种处在醉境与梦境之间的“惝恍”状态,正是画家创作中一种重要的习得性技艺,唐代的符载在《观张员外画松石序》中记载张躁画画的情况时说:“居于宾客之中,箕坐鼓气,少倾神机始法,遂毫飞墨喷,摔掌如裂,离合惝恍,忽生怪状……”,于是,见“松林皴”、  “云缥缈”……可见,写意画的创作提倡的是“以神遇而不以目视,官知止而神欲行”的
。如倪瓒写竹超乎于形似之外,而着重于抒发胸中逸气,绘画是意会性的,这就要求画者弃去心机技巧,“超出乎利害之范围外,而惝恍于缥缈宁静之城”,方能虚中有物,虚中见实,虚实相生,无画处皆成妙境。
    换言之,“惝恍”之境在充分表反映达着甘庆琼的想象的自由的同时,也在为他的创作提供着一种生命原力,这就是画家的“本来面目”。也正因为写意画的“入画合一”特质,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徐渭的酣畅、八大山人的枯寂、吴昌硕的古拙、齐白石的情趣。
    这种原力即是以情意契合造化、而万物存在于心中,“视惕忽而无见兮,听惝恍而无闻。”  (屈原《远游》),“俯拾即是,不取诸邻”,才能够直取其奥、再现自然之趣的境界,这个过程端非直接描摹自然、以形象日遇能成。“必有不可言之理,不可述之事,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,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。”(叶燮《原诗》)对于甘庆琼而言,越是渴望逼真地传达这“不可言之理、不可述之事”的渴望,越要求自己在创作中“呈于象,感于目,会于心”,作为一名写意画的创作者,他在为要达到心中有物的道路上不断奋行。
    甘庆琼在“传统”与“现代”之间选择了前者。他的这种选择并不在于外在的形式,而在于内涵的精神。他告诉笔者:在民族性和世界性上发生矛盾,处于一种迷惘的选择中,实际上显现出了一种无根的状态,实际卜是一种深度的不自信。甘庆琼坚信当美术丢掉了它的民族性的时候,它也就不具备所谓的现实性和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功能。因此,他近乎偏执地想要表达中国人独有的人文思想境界,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与世界上其他的言说形式对话!当然,真正意义上的坚持传统,还需要在传统特定的语言范式内有创新的言说,这自然非一人之力,然甘庆琼不曾懈怠,正以他新奇不俗的立意、奇突跳荡的布局、醇正蕴远的格调,师法于造化时,由自然和顺之理来,亦不自知其然而然。
    在甘庆琼的新作中,我最心仪的,当然还是那些泼墨淋漓的大写作品,我在品评的过程中,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,已惝恍难分。着一“醉”字,或能道出彼此如醉如痴、眷变难舍的情态,仿佛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空的阻隔……
在水墨写意画的惝恍世界里,甘庆琼先生使我们所体会到色非朱碧之染、形非笔墨之范的勃发姿态,形不在他的笔墨中,亦不在其笔墨外,完全是一种葱茏润朗的意识、一种襟怀澄味的生命深境。在这样一个水墨语境里,画家与阅者恍惝相遇,各不自知当然…….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美术批评家:李林
 

发布时间:2006-9-6 14:21:38        阅读次数:2293

 
 
----合作媒体----
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| 中国美术家协会| 中国书法家协会| 中国美术馆| 中央电视台| 新浪网| 百度搜索
好123网址之家| 北京网站建设| 艺术114| 雅昌艺术网
网站介绍 | 网站大事 | 演播现场 | 服务内容 | 招聘启事 | 友情链接 | 联系我们 | 汇款帐号 | 法律顾问 |健康顾问

北京中视锦亮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© 版权所有

编辑部地址:中国 · 北京丰台区丰管路1号院    邮政编码:100071
联系电话:13311317289      传真:010-83663615   客户服务:QQ:124573061
中国书画名人榜:www.shuhua365.com    电子邮件:shuhua365@163.com
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: 京ICP备06026086号-2      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经营许可证:京ICP证060473号

Copyright ©2005-2006 中国书画名人榜 版权所有